亿博(yibo)体育.官网入口app - ios/安卓版/手机app下载

讲再多统一后的好处不如说说统一后都有鸡蛋吃……亿博体育官网网页

  但眼下两岸青年交流却是障碍重重:从疫情阻隔到不确定性,再到近年来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挑战,对青年的吸引力在哪里?如何发挥新的软实力,让更多青年变成“哈陆族”?又该如何切实解决台胞遇到的困难?

  观察者网访问了“新时代青年六原则”发起者、北京台协青年会副会长郑博宇,就这些问题倾听青年心声。

  观察者网:两岸交流往来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很大,导致两岸通航基本中断。这三年你有没有回过?从自身感受来说,两岸人员往来减少,给两岸交流在哪些领域带来的冲击比较大?

  郑博宇:我回过两次,第二趟是2023年春节的时候,那时候其实已经放开了,之前第一趟是2022年10月,因为我上一次回去是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,但是根据的规定,如果超过两年没有回,“户籍”会被迁出,为了避免麻烦就只能回去一趟。

  确实如你所说,疫情对于两岸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打击其实非常大,因为来往要隔离,再加上航班和航点的减少,导致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。虽然疫情期间很多交流都搬到了线上,但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,大家相互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很多。

  疫情爆发了之后,大家的生存压力都很大,我也知道一些青年在这期间离开,特别是像餐饮、旅游、教育这类和人打交道的服务业,受到的冲击最大。我认识的好几个做餐饮的朋友都做不下去了,疫情以来已经帮五六个朋友打包退房寄行李回去了。

  现在在疫情防控政策上已经放开了,也有不少人开始观望,毕竟这几年情况也并不好,现在连鸡蛋都缺。但这可能还需要长期来看,短期内因为疫情未来还不是很明朗,再加上有些人回去之后暂时稳定了,也不想频繁折腾。但我们也确实知道,有不少人是跃跃欲试想要再回来。

  郑博宇:我觉得年轻人如果本身能力过硬,其实在发展或者发展问题都不是太大,只是说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。现在虽然各种产业都受到冲击,但有些产业在复苏,还有新的产业出现创造新的机会。对于那些不想安于现状,还有热血想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青年人来说,肯定不会想留在岛内,还是会想走出来,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毕竟同根同种,没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。

  4月1日开始,两岸客运航线执行由双向要求旅客行前48小时内核酸阴性调整为24小时内抗原阴性,这会鼓励一部分人来。上次我回去的时候,其实很多人都跟我说两三年了,其实特别想出去走走,但他们的路线都是欧美日韩新马泰,很少有人提,因为来要核酸,在一次核酸需要3500-4500新台币(789-1041人民币),还是很贵的,再加上当局对的一些扭曲宣传,让大家产生了很多误解。这次核酸政策调整后,我想很多人都会观望一阵,到暑假时可能会有一个小高峰。

  疫情之前我们接待来的青年,那个时候大家都比较有热情,会去关注创业政策,有没有一些优惠补贴。但现在的青年会更加务实,能不能留在还是要看条件好不好、薪资高不高。

  观察者网:近年在新能源、半导体、AI领域发展很快,对青年来说,这些新兴产业是不是新的就业机会?

  郑博宇:我觉得有,但是很少。台积电搬到美国,我认识的一些台积电工程师直接离职了,因为他不想去美国,现在都集资去开饮料店了,而且发现这比当工程师赚得还要多。

  其实这些人才对来说还蛮需要的,但因为竞业条款加上本身走出来的意愿不高,可能来的也不会很多。

  观察者网:受疫情和不确定的影响,加上近年重点扶持本土企业,在一些台商眼中,这是构建“红色产业链”,让他们对未来的安全感降低,不少台企将产业转移出。您怎么看对自身产业链的调整,以及对台企的冲击?

  郑博宇:对于商人来说,肯定会有成本收益的考量。这是正常的经营思维,对这一部分我们没有过多需要置评的。

  但是也有一些台企转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转型升级,还是把重点放到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上,也没有跟上这一波转型升级的趋势,所以的企业越来越强,他们就越来越弱。从角度来说,并不排斥台企加入到产业链中,更多是因为台商不愿意转型,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。

  而且一些台商的思维很固化,他们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台商刚来时,还留恋那个时候享受到的待遇:要划地就划地,要优惠就优惠。以前开会碰到台商甚至会说,现在的接待规格和以前比落差太大了,以前他们飞机降落下来都是一把手领导在机场迎接,但其实现在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。

  在内外环境的压力下,提升自身产业链,这个战略是没有问题的。但一些台商没有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调整,还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比如政府要求企业减少碳排放,但台企不愿意升级设备,他会说我本来就赚这么多了,还要我做这做那,他没有想过升级完设备可以赚得更多,而本地企业愿意跟着政策走,自然会有更多的机会。

  观察者网:你自己也开公司创业,从自身经历来看,青年也好,创业团队也好,来创业、就业,还面临哪些实际的困难?

  郑博宇:我现在的公司是影视制作,其实我本来是想要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,但是港澳台资不能涉及传播,只能制作,然后通过的平台公司来运作,这种是业态限制的问题。

  另一方面,台胞来创业,融资也很困难。同样的领域,公司就比公司更容易得到投资,这就像去银行办信用卡一样,银行也害怕人办了卡不还钱就跑了,的投资方也会有这种担心,所以他们更看重创业团队的本地化情况高不高。

  观察者网:除此之外,同胞在生活,还面临台胞证和居住证双证并行但一些系统不兼容,只能购买有外销证的商品房等一些生活困难。从你和身边朋友的生活需求来看,希望方面在政策上做出哪些调整,真正方便同胞在生活?

  郑博宇:现在同胞可以在申请居民居住证,我自己是第一个领取在京居住证的人,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,现在从住酒店、坐高铁到银行开户,已经和同胞一样了。

  但还是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,比如很多APP还没有实现双证互认,如果绑定了台胞证的帐号,可能就没办法绑定居住证开的。因为台胞证是出入境管理局发的,居住证是公安局发的,需要两个部门先做整合,后面这些各个端口才能一并调整。其他包括同胞在五险一金方面,也没有那么规范。很多台胞考虑到还要在交健保,在缴纳的退休金最后未必能拿到,就会选择不交。

  其实对于台胞来说,最希望的是什么?我觉得大家最希望还是同等待遇。所谓同等待遇就是真的是两岸一家亲,同胞可以做的事情,同胞也可以做。而不是内外有别,会让台胞有一种疏离感。

 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前阵子我的电子营业执照突然就莫名其妙从手机上不见了,但是系统里没有台胞证这个选项,我就不得不亲自跑一趟工商局重新申请一次,但同胞只要在线上系统输入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办理了。对于我来说,还是蛮耽误时间的。

  郑博宇: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些新的举措,发挥本身的优势,例如影视产业,很多年轻人现在是透过小红书,透过的影视作品看到了,其实这些东西就给了很好的一个交流范本,把这些新的软实力用好,对于青年是会有吸引力的。

  不管他们要不要来发展,最关键的还是他得先来看过,知道这里是什么样,而不是一直跟他讲很好,可是他就是不信,还是不来,这才是关键。

  举个例子,之前有一部电影叫《失恋三十三天》,里面有个场景是王府井大喷泉,当时我带青年交流时和他们去王府井,他们看到这个大喷泉立马就感到很惊奇,因为他们在电影里看到过。

  现在很多艺人在也很火,比如肖战、王一博、周深、华晨宇、毛不易,青年人都在追。去年10月份我回的时候,很多人问我哪里可以看《长津湖》,我问他们是想看抗美援朝吗?他们说因为里面有易烊千玺啊。以前有很多哈日哈韩族,以后可以培养更多的“哈陆族”。

  艺人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。官方经常说“两岸一家亲”,其实让这些艺人多说一说“朋友,我们是一家人”,可能效果会更好。而且比起艺人,艺人说这些话也比较没有包袱。

  我这次回,还带了螺蛳粉。然后我就跟朋友说,我现在来煮“食材”给你们吃。吃完之后就问他们,你们被了吗?他们说没有差别啊。

  包括近期很受关注的大熊猫,即使青年一开始不是从国宝这个角度考虑的,但至少关注了,之后就会延伸注意到其他的一些事情,但如果没有这个契机让他们关注到,他就会觉得跟他没有关系,离得很远。

  其实现在这种软实力已经输出了,现在很多青年都是通过抖音、小红书学习穿搭、了解的。包括电视台的节目,像湖南台的《声生不息》,也有很多人包括“”青年在看。我也问过他们知不知道这是的节目,他们说知道啊,但还是会看。因为现在没有很出彩的综艺节目,大制作更没有,而的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,自然会吸引他们。

 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用好这些软实力,而不是我们人为再设限。有一段时间流行直播带货,很多青年就说要来做直播带货,但主播不能自己上播,所以接到的都是台企要来带的货。

  郑博宇:人是非常务实的,看到情势不对立马就会转变立场,现在的人对于局势更多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态度。其实他们对于的前途命运并没有深入的思考,你跟他讲“国际地位”,他会说我又不出去;你跟他讲“邦交国”,他会说最好都“断交”,干嘛要拿纳税人的钱去养这些我一生都不会去的地方;你跟他讲“服兵役”,他会说又不是我去服,关我什么事?但要是两岸真的打起来了,估计他们也会马上说“我支持九二共识”“我支持两岸和平统一”。

  我跟你分享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小例子。之前我带的研究生和的本科生交流,学生问学生了一句话,学生就傻掉了。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吗?就是问“你的专业是什么?”学生竟然回答不出来。但是聊到今天吃什么,北京有什么好吃的,学生立马又有精神了。

  所以不要说什么前途命运,他们连自己的专业都回答不上来。很多年轻人毕了业,不知道干嘛,那就卖保险卖理财,反正去便利店打工也能活。他们其实真的没有去放长线思考所谓的前途,命运,未来。

  其实对于民众来讲,两岸所谓的议题就“统”和“独”,而目前在执政的状况下,岛内“统”的声音很难发出来,中天新闻已经被关闭了,其他电台基本一边倒都是讲的。

  我在跟这些年轻人交流的时候,问他们为什么支持?他可能会跟你说因为太烂了,我不喜欢。我说你支持,所以你支持“”?他说没有,我不支持“”。我说那你知不知道在推“”,他说知道啊。我说这样搞你知道后果吗?他说知道啊,反正两岸必然统一。但他们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,没到那个时候他们不会醒。

  他们觉得自己现在还过得去,就不会有这样的视野。所以其实讲再多统一后的好处,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感的,不如说说统一后同胞都有鸡蛋吃,这样反而更切中他们的痛点。

  包括吸引青年来创业就业,讲再多的政策补贴,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不一定拿得到,但如果说来可以先解决住宿等落地基础需求,反而更容易打动他们。

  其实怎么解决两岸的问题,我觉得把两个问题讲清楚很关键:一是为什么要统一,二是统一后他们是不是能够过得比现在更好,而且要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话讲清楚,这样很多问题其实就迎刃而解了。亿博体育官网入口